“哦?卿家不妨细说一二。”
这一见站出来的人是崇文馆学士(从四品上)薛元敬,太宗显然有些意外,眼神里当即便掠过了几丝的凝重之色,没旁的,概因薛元敬可是太宗龙潜时的十八学士之一,其文名向与孔颖达等并称,也是当世之大儒,于士林中影响力巨大,他若是也强烈反对科举革新事宜,后续麻烦必多无疑。
“陛下明鉴,按赵彦所奏,朝廷须得在各州各县兴学。此一笔开销本就已是庞然,再算上有秀才功名者,其家皆可减免赋税,耗资可谓巨矣。而成效依旧尚在未定之天,且,取士一多,浮官冗员恐是难免,更兼所取之士良莠难断,骤然授之以重任,却恐疏漏百出,于社稷实有大不利焉。故,微臣以为此策看似煌煌,实则不可行也。”
薛元敬畅畅而谈间,一派的老成持重之模样,可实际上真是如此么,当然不是,他只不过是不愿见到高门大姓的知识垄断权就这么被削弱了去罢了,毕竟他本就是河东薛家的头牌人物之一,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莫过于此,至于支持太子么,反倒还在其次。
“陛下,臣以为薛学士所言甚是有理,还请陛下三思。”
“陛下,窃以为薛学士所言正理也。”
……
薛元敬话音方才刚落,还没退下的梁、郑二人立马齐齐出言附和了一把,不仅是他们,侯君集等数名重臣也都站了出来,明确表达了对薛元敬的支持。
“嗯……,赵卿对此可有何解释么?”
科举之全面推行确实耗资不小,太宗对此自是心中有数得很,只不过在他看来,这钱花得值,无他。只要人才培养体系能健全,那便是社稷长治久安之基础,当然了,此策触犯到高门大姓之利益也就属在所难免之事了的,只是这话,太宗本人却是说不得的,此时此刻,面对着诸多大臣们的反对,太宗也只能无奈地又将枣手的难题丢给了赵文振。
“陛下,微臣以为任是谁都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健全科举制度的好处都是明摆着的,赵文振在奏本里其实都已说得极为透彻了的,可薛元敬等人却硬要揣着明白装糊涂。靠言语真能说服得了他们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赵文振才懒得去浪费唇舌,也就只简单地点了一句了事。
“哦?哈哈……”
赵文振这么个比喻实在是太形象了些,太宗先是一愣,而后便已是乐不可支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直笑得薛元敬等人全都为之面红耳赤不已。
“陛下,老臣以为赵彦所奏诸事皆正理也,科举制度之健全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我大唐之人才方可层出不穷,长治久安可期焉。”
太宗这么一笑之下,圣意其实已明。魏征本就有心要帮赵文振一把,此时抓住了机会,自是不吝抢先表了态。
“陛下,臣也以为此策可行。”
唐初名臣众多,看不惯太子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这不,魏征话音方才刚落,侍御史马周便已从殿外抢了进来。昂然表态了一句道。
“嗯,玄龄、辅机(长孙无忌的字),你二人以为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