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乡试榜议论(2 / 2)

大明官 随轻风去 1522 字 1天前

方应物很理解,其实洪老兄最郁闷的地方就是这里了。三个好友一起来参加乡试,大家若一起落榜也就罢了,却偏偏只有他一个落榜的,就是老好人也免不了生命运的闷气。

洪松忽然又扭过头,醉眼迷离的对着方应物道:“明年你们两个都要去京师参加会试,哥哥我是没有资格陪着你们去了,但我还是有几句话要嘱咐方老弟。

你这个人,是能沉得住气、稳得住脚、拿得定主意的人,虽然我们三人中你最年轻,但是我对你很放心。可是项成贤这厮,还是太蠢了!出门在外颇令人不放心,方老弟你要多多照看才是!”

方应物哭笑不得,而项成贤则是一张脸扭成麻花似的,被说的既感动又郁闷。

却说乡试榜出来了,立刻引起了全杭州城甚至全省的热议。可以说,每三年一度的乡试几乎就是本省最大的事件之一,在省内影响力甚至比会试还大。

众人除了议论自己的亲朋好友、本县名人外,议论最多的自然是榜上排名最靠前的五经魁首。如果说京城殿试后最受瞩目的是三鼎甲,那么乡试后最受瞩目的就是五魁首了。

在这酒楼里,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的人,谈论的无一不是乡试榜。

有人得意洋洋的高声道:“前两名我都见过的,那解元李旻博闻强记,才华横溢,而王华则是家学渊源,过目不忘。两人都称得上大才子,能占得前两名,实在是名至实归!”

“你们知道么?听说李解元乃是当年于公的亲孙子,当初于家罹难,一个有身孕的小妾逃了出来,又嫁给了李家人”

杭州城人嘴里这位当年于公,只能是大名臣、钱塘人于谦了。于谦只有一子,但这个儿子没有再生出儿子,所以于谦没有血脉后人。这一直是父老乡亲们的遗憾,编出各种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旁边有人嗤声嘲笑道:“这榜前两名有什么看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也就你这门外汉才会看个低水平热闹,谁不知道解元是有才华的,还用你说么?至于说李解元是于公的血脉后人,更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榜的看点在第三名!”

先前说话的人在大庭广众下被嘲笑,脸面上挂不住,扭着笑话他的人作势要撕扯,“你若说不出个一二三,我便豁出去这张脸皮不要,也要和你理论理论!”

被扭住的人怡然不惧:“李王两人在如今这三十六七的岁数才中举。放眼将来,更不知道到哪一年才能中进士,而且如果不能中三鼎甲,那前途就实在有限。毕竟年纪在这里摆着,以后运气再好也是四十岁左右才进官场,能有多大前程?

相比之下,这第三名方应物反而更耀眼,稍微懂门道的人都看得出,这才是真正的看点!”

周边众人都被带动的陷入了沉思,感觉很有道理。这人环视一圈,继续说:“方应物今年才十八岁就已经中了举,自本朝科举取士以来十分少有,他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进一步向上冲击,能走多远也说不好。

更别忘了他还有个正当盛年、同样潜力无穷的父亲,那方翰林年纪也不过三十三岁,就已经是翰林身份,父子齐心无往不利!而且我还听说,方应物的授业老师是商相公,这是一般人能比的么?”

最早高谈阔论的人不知不觉松开了手,他不能不承认,对方说的有道理,自己被嘲笑也是活该。解元李旻和第二名王华两个老帮菜,哪比得上第三名方应物少年高中?

可叹此时世人谁也没预料到,李旻和王华这两位老哥以后偏偏都中了状元,起点不是一般的高。

他们两个虽然进入官场时间看起来有点晚,但都混到了侍郎和尚书级别,说成功说不上多么成功,但也绝对称不上失败。更别提王华还有那么出se的儿子,更是连带着王华本人也多了不少传奇se彩。

而成化十六年的浙江乡试榜,若干年后被称为这是国朝科举最有含金量的五经魁首,竟然同一科出了两个状元和一个方应物。

方应物和洪、项两人也不知不觉停住了谈话,听起别人议论。听到这里,洪松再次举起酒杯:“为了前途无限好的方贤弟满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