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这种场合、这种时候,陈止为何要突然提起这篇文章?
这般疑问,顷刻间就充斥在在场众人的心中,就连陈梓和苏辽也不例外,若说有谁还能保持正常的话,那也就是冉瞻这般的人物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怎么读过书,最多是认识几个字,就这些认识的字,有不少,还是这几个月以来,被陈止强行教授的。
正因如此,他们对于这些文章之类的东西,并不是多么感兴趣和敏感。
可是其他人就要嘀咕了,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
在陈梓和苏辽,也因为顾忌,有心要压低处罚的力度,其他人虽然没有在多言,但眼神无不表示出了本身的意见,他们并不同意对鲜卑胡商进行处罚。
这种无声的心声,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声的压力,让整个屋子里的气氛都凝重起来。
但陈止的一句疑问,却让凝重的气氛,又有了一点松动。
《六国论》这篇文章,在场之人都不陌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更是亲自看过,就算没看过的,也听说过的,而且多数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概内容和一些观点。
原因倒也简单,除了这篇文章本身就非常出色,足以传世之外,更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当今高坐主位的代郡太守陈止。
顶头上司、当地权主的大作,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那都是得拜读一番,又或者有所了解的,否则有的时候拍马屁都拍不到关键的点子上,更不要说,这种涉及对过往历史品评的文章,多数还会反映出作者的政‘治观点、施政倾向。
这么多的好处,世家大族哪里会放过,但一篇文章,为何会在这种严肃的时刻被提起?
人群中,也有些人回忆文章内容,猛然惊觉。
“莫非……”唐典神色微变,隐隐察觉到了什么。
与此同时,靠近陈止的陈梓同样眼皮子一跳,回忆起了文章中的部分语句。
果然,紧跟着就听陈止问道:“六国论中,提到了山东六国对待秦国的态度,还有几句引用了史记中的描述,陈梓,你可记得,说出来与诸君听一听。”
陈梓脸色复杂,却还是点点头,上前两步,被送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一句话说出来,但凡听闻的,皆是面色陡变,一个一个局促不安起来。
连那渴单觉同样面色微变,他虽是鲜卑之人,但其人算是族中贵种,在年轻的时候自己这一支还没有完全衰败,于是也曾陪族中嫡系前往洛阳,更是学过汉学,不只是认字,更喜好读文,不能说是经学、汉学的大家,但也是精通之人,能与人谈玄论道,否则也不会被派到代郡联络两边。
正因如此,他自然也就从陈止的一句话里面,听出了这位太守的意思。
“此句的含义,诸君不会不明白吧?”陈止看着众人,压低了声音,“当年六国面对秦国的一再逼迫,以为割地妥协就能打消秦国的贪欲,换来太平,但这般行为只能是激起秦国更大的欲望,而欲壑难填之下,就好像是拿着薪柴救火一样,你手上的木柴没有耗尽之前,这火是不会停的,而若是木柴没了,你又还有何等价值?”
说完这些,他看了陈梓一眼,又问道:“打杂官家之物、打伤官差,罪名为何?”
陈梓叹了一口气,说着:“此二罪皆归侮公之名,当场可予以格杀,若事后追罪,则两罪并罚,为首者斩去一趾,徙一千里。”
“如今罪证确凿,那便依法论处,否则要这律法何用?”他看着脸色急变的鲜卑三人,又看了看表情各异、神色复杂的世家之人,“若律法只对一部分人有用,那这律法之威严,早晚要丧失殆尽,本官今日所为,不是处罚友藩之人,而是维护律法之重,若是日后有律法崩解之时,那自要以人情论处,但当今天下,却不是乱世。”
淡淡的话,却让在场的众人连想要劝解的话,都不敢说出来了,毕竟这位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等天下大乱,朝廷不存的时候,那自然世家意志就是法,但当下谁人敢这么说?就算私底下都是这么做的,当着面谁敢说?便是那些大族,遇着事情也得找个顶缸背锅出来,以作替死,这就是国朝律法镇压干坤的威慑,要的就是秩序和规则,规则内有玩法,却不能挑战整个秩序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