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1 / 2)

“不着急。”自己家门口呢,宋玉安可不能叫他们随便盖几栋房子就完了。

两人交谈后没两天,宋玉安就把赵刚找来。

“你是说,要邀请我的老师来为明珠镇做建设规划图?”

“对,你现在手上项目太多,哪里都离不开你,咱们商业街的那个老设计师风格太老旧,所以我想请的大学里的导师过来,就着明珠镇画一张设计图。你联系了看看对方能不能来。”

赵刚听了心头火热,姚婉茹以前重活干多了,一直没孩子,他本来已经打算放弃了,两个人安安生生过一辈子比什么都好,但是就在今年,姚婉茹忽然怀孕了,两人都喜极而泣。

他们的户口已经落在了湖东村,对这里有了归属感,以孩子生下来也是明珠镇的人。他自然也想把明珠镇建设得漂漂亮亮的,甚至自己亲自参与进去。

但就像宋玉安说的,他手上的项目太多,根本离不开人。事实上这两年,宋玉安已经给让他招了好几次人,他的几个同学,师弟师妹,还有宋玉安从京大挖来的几个高材生,都在现在的明珠建设集团工作,听他的指挥。

但是他们在招人,宋玉安的摊子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眼看政府小区和商业街那边要竣工了,宋玉安又找了好几处地方要建设新厂,更别提宋玉安还想把政府这边的活再接一接,他们就是招收再多的人也不够啊。

因为经常招人,搞得连他的导师一有学生要找工作就打电话来询问他。

不过这也是好事,赵刚第二天就给老师去了电话。

赵刚的老师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明珠中学的名声太大,这才参加两次高考呢,两次都取得了好成绩,他自然也想来看看是怎样人杰地灵的地方。

第98章

事情越来越多,但宋玉安并没有手忙脚乱,他习惯找可靠的人,把手上的事情分出去,自己定期去查看。

这中间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谋划私利,欺上瞒下的。但是宋玉安的手段太狠,不仅开除,还要在业内通报,以后凡是和明珠集团有关的产业永远不录用,五代以内的子孙明珠中学都不招收。

最后还要把证据交给公安,花大价钱请律师,将人送到牢房里去才算完。

这样杀鸡儆猴过一次,就是有小心思的,也连忙收起来。本来宋玉安工资就开得很高,可以说是国内最高了,他们也不愿意铤而走险丢了现在的好生活。

而且他发展的都是实业,除了赵刚那里,原材料上都是自给自足,销售这边有宁嘉嘉和王发财他们,半点儿不用操心,不需要像其他大老板,今天这里谈生意,明天那里搞接待。

所以别看宋玉那摊子铺的这么大,其实除了偶尔出差捞钱以外,他大部分时间还没有宝珠忙呢。毕竟宝珠一到毕业季是整个人都忘记时间的泡在校园里。

经常宋玉安去接她了,她才反应过来时间已经晚了。

办厂置业再多,宋玉安还是坚持自己的研究,这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

转眼就到了清明,破四旧成了过去式,家家户户又开始上坟祭拜祖先。

从湖东村出来的路上,桃花,梨花,杏花,李花石榴花,开得争奇斗艳,一阵清风吹过,红的,白的,粉的花瓣随风飞舞,月亮湖清凌凌的水和这白粉粉的花交织在一起,美得像人间仙境。

乡亲们给祖先烧纸的时候都不忘念叨一句,咱们湖东村现在可美可好看了。

第二天,宋玉安又传一个消息出来,他这里收花瓣,价钱还不低。不过只能捡风吹落下来的,不能上树摘,也不能摇晃果树。

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大宝二宝聪聪灵灵就带着一群孩子提着小篮子去拾花瓣,宝珠还通知了留校的同学一起去。

一个孩子一早上就能拾满一小篮子,宋玉安给十块钱。

这相当于一个大人两天的苦力钱还多,对于孩子们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不仅孩子,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宋玉安家里很快就花瓣成堆了。

“安子,你收这些花干啥?吃又不能吃。”

“酿酒!”

宋玉安可是有古法桃花酒方子的人啊,去年没顾上,而且花也不多,所以宋玉安没想着这事儿,今年说什么也得试试。

桃花酒的方法并不难,宋玉安从灵秀酒厂那边直接拉了一批清酒回来,按着配方浸泡,泡好以后放进坛子里用黄泥封口,埋在桃树下,待明年这个时节再开坛。

忙了几天桃花酒,宋玉安就把精力放到了石榴树上。在夏市,石榴也是一个好东西,容易成活,果实甜美,石榴花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

三婶就拾了不少落地的石榴花回来,掐去屁,股,抹掉花蕊,在热水里焯一焯,再放进凉水里泡两天,每天换几次水。

吃的时候捞出来,冷锅热油,抓一把干椒爆香,和着韭菜大火爆炒,那香味一散开来,隔着十几米都能听到邻居问。

“她三婶,你家今天又吃石榴花呢?这么香,怕是放了不少油吧!”

宋玉安也爱吃这道菜,但他现在关心的却不是石榴花,而是他新研究的石榴。

研究方案是一早就定好的,宋玉安特意跑了好几个地方,把他关于石榴树改良的设想里父本的花粉都给采集回来,给开花的石榴进行授粉,登记。

这几年,杨教授一直待在湖东村不愿意回去。

宋元安出钱盖了一个农业研究所在这里,花钱买了一大批设备回来,又弄起了大棚,两人有空的时候就泡在研究院里搞东搞西。

而且现在,研究院还不止他们两个人呢。

杨教授一生教过的学生不少,他和蔼可亲,对学生教导尽心尽力,很受学生们的尊重。

玉安1号出名以后,有不少人感兴趣,包括杨教授的许多学生。

只是那时候杨教授也没叫他们来,只叫几个快要毕业的实习生,还是因为嫌弃乡亲们笨手笨脚拉过来打下手的,大家也就忍着没来。

后来这几个实习生毕业后居然没有进入农科院,而是接受了宋玉安的私人聘请,留在了湖东村,听说只要你的研究设想报告做得靠谱,通过了宋玉安的审核,他就能出钱支持你做研究。

宋玉安工资开得不少,还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其他学生可羡慕了。

所以他们手头上的项目完成以后,就又有不少人跳槽跟过来,现在这个小团队已经有近二十个人了。

越是接触,他们越是被宋玉安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宋玉安经常会给他们讲课,他前世活了近四十年,做了十几年研究,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一点都不比杨教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