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机不可失(2 / 2)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道理是这么个道理,问题是要想抓住这么个机会。却也不是件容易之事,原因很简单,一者赵文振本人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些,哪怕官阶够了。可他拢共才入仕不到五年而已,这等资历实在是有些个拿不出手来;二来么,他在京中的根基也未免太浅了些,错非如此。他也不会被人给排挤到青海这么个犄角旮旯的地儿;至于其三么,有别于关内一任三年的任期,青海大都护府的官员任期可是四年来着,这么算来,赵文振连一任都没干满呢,要想在这么个节骨眼上调回京师,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些。

难是难,可不管再如何难,那也得上,无他,过了这个村,只怕就没了那个店,时不我待啊,为此,赵文振丢下了手头所有的政务,将自己关进了书房。整整琢磨了两天半,总算是捋清了些头绪,连着发出了几封际信。

事情的进展果然似赵文振所预判的那般,马周只一上了弹章,太宗立马便震怒地下了诏书,将杨思齐下了大狱,又将段纶等数名工部官员免了职,只是在接替人选一事上。太宗却是不免犯了踌躇,没旁的,概因众宰辅们在此事上意见始终难以统一,张亮、李大亮二人各有支持者——长孙无忌与高士廉支持张亮,而萧瑀与杨师道皆认为张亮素喜奢华,与工部尚书所需之严谨节俭严重不符,认为李大亮生性淳朴,无疑更为合适,至于房玄龄与特进李靖么,则对此不置一词,双方争执不下,弄得太宗也自不免有些个无所适从。

于双方各不相让之际,魏征突然提议由赵文振接掌工部,理由是赵文振对工部贡献极大,无论是煤炭推广还是玻璃产业,皆是朝廷岁入的最重要之组成部分——一年总收入已近六百万贯之巨,若是由其担纲工部事宜,或许还能有更多之进项,且,赵文振为人谨慎,不肆铺张浪费,恰合工部尚书之本分。

魏征的提议一出,参与小朝会的众宰辅们立马便提出了诸多的反对理由,理由无外乎资历问题以及青海尚未完全稳定等等,太宗一时间也自不好下定决心,正自头疼不已之际,房玄龄很是贴心地提出了个折中方案,那便是招三名候选人一道回京述职,然后再来决定该由谁来担纲工部重则,太宗闻之大悦,就此准了房玄龄之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