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1 / 2)

仿佛印证她这个想法似的。远远看见明绣走过来,王放立刻笑嘻嘻打招呼:“阿毛!前日宰的猪还剩不剩?能不能分我些肉?”

罗敷眼见明绣一顿脚,一张脸由白变红,柳眉倒竖,没好气答:“肉没了!你别想了!”

王放装可怜:“阿毛……”

罗敷看不下去,板起脸叫他:“十九郎!”

自然而然的进入了长辈的角色,轻声警告他:“别叫人家阿毛。”

顿一刻,又压低声音:“也别大庭广众的提她宰猪。”

她不信他瞧不出来。明绣嫌毛姓不好听,“阿毛”听起来像是个拖鼻涕满地爬的小孩,或是条啃骨头摇尾巴的小狗。岂是秀气女郎的称呼。

女孩子杀猪也不是什么体面事,明绣有这个手艺,不代表她愿意四处宣扬。

这些少女的细腻心事,罗敷自然是立刻心领神会。所以她认识明绣第一天,就贴心地叫她的名,而不是姓。

而王放显然是故意的。看女孩子发窘他开心。

罗敷看看明绣的反应,本能地感到:这俩人,有过节。

第25章 开蒙

这其中原委,罗敷后来才知道。

当年明绣七八岁,跟着父母被带来白水营,熊孩子十九郎为了欢迎这个新伙伴,花了半天功夫捉了只三只蟋蟀,按照大小顺序,分别塞进她的衣领和两袖。

这个举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局。明绣尖叫奔跑了大半个时辰,然后找到罪魁祸首,将他一把拎起来,直接扔进旁边猪圈里。

身旁一众大人惊得如遭雷劈。东海先生喃喃一句“女中豪杰”。

从此熊孩子不敢走近明绣身周一丈之内。

直到他长大了,长高了,身形上完全将明绣藐视了下去,心里的阴影只增不减。

只能在口舌上争高下,一见面就阿毛阿毛的叫。仿佛每多叫一声,就是出一口陈年恶气。

……

——当然,就算罗敷知道来龙去脉,此时也必定站在明绣一边——先撩者贱,被欺负活该。

明绣见夫人帮她撑腰,霎时腰杆子硬了三分,手上笤帚往墙根一竖,恶狠狠地说:“你再叫一声试试!”

王放还装无辜:“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阿毛有什么不好听?毛嫱也姓毛,毛嫱知道不?古代大美女——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明绣完全听不懂他在胡扯什么。罗敷在侧不便发火,眼睛里冒烟。

罗敷声音严厉了些:“十九郎!先生教你读书写字,就是为了在这种时候显摆欺负人的?”

她话音本来清脆,刻意压低声线之后,便平白成了肃杀的调子,真有了三分慈母训子的意味。

王放骤然听她提到“先生”,恍惚一怔,不由得住口。

而明绣开心得什么似的,眉花眼笑:“夫人,他就是欠教训!也只有你能教训他,你不知道……”

罗敷没心思听,朝她一笑:“你去忙你的吧。我还要让他带我去找子正。以后他要是再对你出言不逊,你就跟我告状,我管教他。”

王放难以置信地看她一眼,仿佛在说:阿姊,你也真好意思?

罗敷回他一个蛮横眼波。继母管教儿子天经地义。既然决定假戏真做,就别抱怨。

更何况,就算没有主母这一身份,就算由着自己性子来,她也觉得这竖子欠敲打。

明绣彻底胜利。主公一走,十九郎撒欢放飞了三年,终于有人能治治他了!

这“母子俩”年龄不相上下,本来大伙还觉得,主母跟十九郎相处,会不会有些尴尬,十九郎会不会不服她。但这几天下来,发现他俩之间实在是冷淡,每次碰上,都只是蜻蜓点水的寒暄罢了。十九郎还真的点头哈腰的把她当长辈供着。

大约这就是一物降一物,活该。

明绣兴奋之余,忍不住提醒:“那个,夫人……谯公子他、现在不方便,不见人。”

罗敷吃惊不小。“谯公子现在不方便见人”,这话从明绣女郎口中说出来,怎么有些暧昧的意思呢?

王放使劲咳嗽一声,识趣地一言不发。

明绣的下一句话居然有些紧张,悄声解释:“你们还不知道?谯公子白天接待了一位访客,那人走了之后,他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出来。舒桐去问,他只说想静静。夫人……”

明绣想说“夫人正好去劝劝”,看了一眼罗敷,却咽下后半句话。毕竟主公夫人也非万能。男人家的事,她内眷如何好过问。

罗敷看看王放,他也一脸迷惘,轻轻摇摇头,意思是这种情况以前没有过。

她不敢乱揣测。最后还是在王放的建议下,以主母的名义,隔着门问候了两句。

谯平的声音却一如既往的淡然,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谢主母挂念。不过是得知了一些故人的现况,感怀而已,想给自己放半天假。主母千万别多想。”

顿了顿,又说:“对了,听闻主母有意经营织坊蚕舍。营里正缺这方面的能人,主母也知道咱们开支紧张。若能帮扶一二,平求之不得。”

文绉绉一番话,听得罗敷有点头大。好在王放在旁边给她打手势:他信任你。放手去做。

……

谯平独处书房,双目微闭。方才那位“访客”说的天花乱坠的话,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闻得公子在阆中时就有神童之称。眼下虽然隐居,但却是有经国济世之才。我家主公久闻公子名士风流,隐居不仕,岂非埋没?良禽择木而栖,如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豪杰并起,正是君大展鸿途之机,岂可任贤才埋没于畎亩之中?公子也许还不知,你昔日的同窗司马显、许扬,还有同郡陈亮,眼下都在我家主公帐下效力,主公待之极厚。他们无不极力举荐公子。我家主公半年前便已致信一封,请公子前来共商大义。想必是诚意不足,言辞不当,以致公子见怪。今日特遣小人来请公子,略携薄礼,休嫌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