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4章 升了官也不开心(1 / 2)

刑宋 沐轶 1785 字 1个月前

三司会审随后便开展了。案件和犯人都移交给了大理寺关押,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三人共同审理。

消息很快传来,只审了三天,酒坛子便招供了。说他是故意杀人,支持他的是一个黑衣人,那个人是谁他不知道。给了他一笔钱,然后他趁着马氏从他屋下经过,然后从后面尾随过去。用酒坛子砸在她的头上,把她砸死了。

后面所说跟先前的交代是一致的。只是把无意中将酒坛放在山墙掉下去砸死人说成了受人雇佣砸人,但是他没有说那个黑衣人是谁。

案件很快朝着更不可预知的角度发展。大理寺居然很快将那黑衣人抓获归案了,只用几天功夫去破案。速度之快堪比卓然。

更为有意思的是,那人一口咬定是王安石的哥哥王安上收买了他。并且还拿出了一大堆黄金,说是他哥哥给他的赏金。然后他找到了这酒坛子,酒坛子对马氏进行了谋杀。

这桩案子审到后面,前后总共没有用到一个月便最终定案。三司决定将那黑衣人处以斩刑,而酒坛子则被判处了绞刑。

这种案子按照正常程序,上报官家核准死刑。很快官家便批准下来,同意那黑衣人斩刑。但是对酒坛子则赦免了他死罪,改判流放三千里。

而对于所谓的案件主使者王安上,三司会审的结果是准予他官当。也就是用官帽子来抵罪,从而免除其他的罪责。

古代有八种人犯罪时可以得到减免刑罚,这叫“八议”,也就是说这八种人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其中就包括官员,可以用自己的官帽来冲抵罪责,从而免除处罚,也就是用罢职来换取从轻甚至免于刑罚处分。

这个处置得到了皇上的批准,王安上被免职。但是没有被追究责任,虽然最终没有涉及到王安石,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主要针对的就是他。而这桩案子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卓然得知结果之后,立刻写奏折请求辞去提刑官之职。而几乎与此同时,王安石也写了奏折,辞去宰相之职。并且王安石奏折比卓然还要绝,提交了辞呈之后,直接卷铺盖回老家去了。都不等皇上是否批准。

就在卓然提交辞呈的同时,苏轼也请求外调的奏折得到了宋神宗的批准,他被调到杭州做知府。

……………………

苏轼离京前一天,到卓然家与他辞别。

卓然让厨房做了几样小菜,拿了一壶酒跟苏轼在书房里说话聊天。

苏轼很是痛苦的说道:“很抱歉,卓兄,我把你拉下水了。我原本也没有想这样做的,但是现在看来却真的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你本来想超然物外,做一个两边都不得罪的人。但是很多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

“你跟其他人不一样,你不该提请辞职。我相信官家也不会放你走的,这件事很明显有人在后面做了手脚,案子肯定是你判的是对的。”

“但是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是别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把王安石弄回老家去。他现在走了,目的达到了,所以皇上不会批准你走的。”

卓然摇摇头说:“这件事我觉得很难受。我倒不是想耍脾气,我只是觉得我有必要离开一段时间。所以即便皇帝不同意我也不想干了。”

“说实话,我宁愿当一个小捕快,过得更逍遥自在一点。不用去考虑更多案外的事情,但是现在要想回到那逍遥的日子已经不可能了。”

苏轼说道:“实际上这种事看你怎么去想。你觉得做一个平凡的捕快自在,但是真正做了捕快,你又会觉得你做捕快也更加是身不由己。也希望手里能有更多的权,从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一晚,两人说了很多,都喝的晕晕乎乎的。

苏轼和王安石都离开了京城。卓然在等官家的批文。

不过,卓然没有等到官家批准他引咎辞职的奏折,反倒等来了另外一道圣旨。皇上升了他的官,任命他为枢密院史。也就是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国防部长。

而这个职位只是一个待遇,他的职官依旧是提点提刑院,也就是提刑院的提刑官。只是官品由正三品提高到了从二品,而他的枢密副使是一个待遇,他自己是不需要也不能够到枢密院去办公的。对于这个提拔,朝廷中似乎并没有人表示任何异议,反而有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特别是自以为知道内幕的人。

卓然当真是哭笑不得,看来这是太皇太后给自己听话的回报。而在这一场斗争中,宋神宗很显然屈服于太皇太后,做了让步。但是对王安石的宰相辞呈宋神宗没有批准,估计王安石正在气头上,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回朝堂之上。

而这之后卓然的每次到金銮殿上朝,都会听到有官员要求任命新的宰相来填补王安石不在的空缺。但是这个提议却一直被搁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