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三章 无知者无畏(1 / 2)

三国第一强兵 鲈州鱼 1809 字 1个月前

被王羽和他的骑兵吓到的不仅仅是臧霸、尹礼,以及泰山贼的大小喽啰们,连第一次随军行动的诸葛亮、庞统、徐盛三人也震惊得不得了,情绪久久难以恢复平静。

在昨日的商议中,众人虽然没推测出地方计划的全貌,但一些重要关窍都很清楚了,其中就包括泰山贼有可能埋伏的地点。

伏龙谷地处阳都和开阳之间,过了开阳,地势就变得一马平川了。带着几千山贼在平原上伏击五百轻骑?再怎么白痴的人,也不会做这种打算。所以,无论泰山贼打的是什么主意,他们都不可能在青州军通过开阳之后动手。

在这段最危险的路程上,有大小七座河谷,能供数百骑兵通行,不须绕行的只有两座,而伏龙谷正是其中最大的那座。

因为青州军一直沿河前进,水上还有补给船只随行,所以,最好的伏击地点就是在河谷之中。只有在这样的地势中,伏兵才能保证一举成功,没有漏网之鱼。

既然伏兵在伏龙谷中的可能性极大,就算要通过,也应该采取比较谨慎的方式才对,可王羽却就这么放马狂奔,高歌猛进的一路冲进了河谷。

这叫三位少年如何不惊?

当然,同样让他们震撼的,是骑兵狂飙猛进之际,突然唱起的战歌。

坦白说,这首战歌是王羽所做,流传于外的辞赋中最没水准的一首。用词没什么讲究,词意也很浅白,没有余韵,可尚书中有言道: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歌赋这些文体,本来就是用来抒发情感的。

作为军歌,如果用词太讲究,太生僻,咏唱的时候光是记歌词就很辛苦了,哪里还有什么气势?反倒是现在这样效果最好,数百人齐声高歌,气势已经有若实质一般,若是数千人,上万人呢?

想到成千上万的骑兵伴着铁蹄敲打出的风雷之音,高歌着发动冲锋的景象,饶是以诸葛亮的沉稳,也不由一阵战栗,那是何等恐怖的景象啊!

诸葛亮有心提示两句,可这是他第一次纵马疾驰,光是在马上稳定住身体,就已经很艰难了,要不是左右两侧都有人护持,他不知要经历多少次坠马,哪里还说得出话来?

等到扑面而来的强风和要命的颠簸终于停下来的时候,诸葛亮发现,自己什么也不用说了,因为一切都很清楚了。

队伍已经冲进了河谷,在河谷中段靠后的地方,一群山贼正手脚并用的搬运着一座座拒马,忙着将拒马沿着河谷中的道路排开,看起来很仓促的样子。

诸葛亮多聪明啊,看看这群笨贼,再看看周围的地势,顿时就恍然大悟了。

这个河谷太宽阔,而且还有河流作为屏蔽,伏击的兵马只能在一面发动进攻。偏偏河谷还很宽阔,长风吹过,就算居高临下,弓箭也很难造成多大杀伤。

山贼们或许是打定了主意,准备在青州军通过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结果看到了青州骑兵的气势后,他们骇然发觉,对手不能以常理揣测,沿用原来的计划,很可能根本拦不住青州军,被人家一口气冲过去。

现在已经没法收手了,从第一次试探、袭扰开始,双方就进入了敌对状态,莒县的张颌部,费县的徐晃部几乎同时发动了进攻。

由于泰山贼已经全军集结,所以这一仗他们也是有进无退,拦不住人,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等到东安的青州军跟在骑兵后面杀到,他们就要被包饺子了。

昌豨的确不在乎喽啰的死活,但那得是他打败王羽之后,如若不然,他就是很不起眼的一只丧家犬罢了,谁会理他?不得已,他只能提前发动,变伏击为强攻,把所有的手段都拿出来了。

“泰山好汉全数在此,王羽小儿还不下马请降!”

“你们被包围了,早早放下武器投降,还能留得命在,若要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

“爷爷们的刀若见了血,可就收不住了!”

“杀,杀啊!”

不久前还安安静静的山谷,骤然间沸腾起来,到处都是喊杀声,漫山遍野都有贼寇挥舞着刀枪大呼小叫。人多势众营造出来的气势,倒是弥补了几分措手不及的狼狈,拒马阵后的山贼自己都长吁了口气。

在山贼们看来,虽然自己这边发动的有些仓促,但这样的优势已经足够了。登高望远的斥候没有发现其他军队靠近的迹象,只有一支补给船队慢悠悠的漂着,接近着,没什么值得担心的。

五千多人对五百,而且是失去了速度的骑兵,还有不胜之理吗?

正常情况下,敌军应该已经惊慌失措了才对。仓促遇袭,他们会调转马头逃跑,然后绝望的看到,在北门的谷口处,会有另一支伏兵出现,用拒马挡住他们的归路。然后,被包围者的士气就会崩溃,成为任由宰杀的羔羊。

这么多年来,山贼对付官兵,都是这个套路,琅琊连绵的群山,就是他们最好的战场。

然而,让他们意外且失望的是,敌人丝毫动摇的迹象都没有,有条不紊的下了马,从行囊中取出了什么东西,披在马身上,然后从背后取下了弓,自顾自的调整起了弓弦……

“混账……”吴敦本意是要破口大骂,可话到嘴边,却变得有气无力起来:“王羽小儿,王羽小儿……这是瞧不起爷爷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