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朗问方浩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当然没有准备将方浩的看法当做参考,而是想要看一下方浩是站在哪一方的。
究竟是站在朝廷那方,还是站在边关那一方?
或者说是站在王大学士那一方,还是站在节度使那一方?
这是站队的问题,非常的重要。
观点正不正确,一点都不重要,站队正不正确,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还好,方浩是站在边关这一边的。
这个站队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并没有什么要紧的,只要方浩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就可以了。
心里有什么想法,谁能管得到呢?只要他在事实上是站在边关这一方的就够了。
他个人比较赏识方浩,觉得这个少年有胆气,也有本事,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这个先锋营,有着很大的权威,把那些士兵训练得那么苦,那些士兵也没有做乱的,这一点很不容易。
且在他的治理下,不管是修筑城池,还是开垦农田,都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陈朗想不出边关还有哪一个将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来。
既然方浩身后的靠山裘伯贤快要起来了,朔州这边也可以帮着推一推,让他能够走得更快一点。
陈朗带着这种想法回到了朔州。
先锋营这边的日子照旧,还是把所有的人分成两批,不管是士兵还是边民,轮换着进行军事训练。
那些轮到劳动的人,一部分人出去砍柴,为冬天储备过冬的木材,一部分修筑城墙,还有一部分就去开垦田地。
人手还是有些紧缺。
可是也没有办法,士兵的训练必须要抓起来,方浩可不想培养一群只知道种地修城墙的人。
多了那几百个戎突劳动力,确实给方浩带来了很大的助力,不过他还是觉得人手太少了。
只有将城墙给修筑好,将里面的房子都建好,将手下那些士兵都训练出来,他才能够安心的在这草原上发展经营。
要不然,这种的地都不知道是给谁种的,收获的粮食,也不知道最后到了谁的碗里面。
要是当初和沙鲁谈的是帮他带几千个技术工人出来,那该多好啊!
方浩生出这样的想法。
不过很快就否定了这样的想法。
戎突人本来就少,沙鲁再想要学到尧国的那些技术,也不可能派几千个精壮的劳动力出来给他干一年的活。
而且,多出几千个戎突人来这里干活,一天多支出的粮食就要几千甚至上万斤,这一笔帐,边关可不会认,朝廷也不会认,只能让他自己掏,他哪里有这样的家底来掏这么多粮食?
边关的粮食本来就不怎么充足,可不是那么好买到的。
这是从内地运粮食过来,那更是一个笑话。
运送一万斤粮食过来,路上消耗掉的粮食最少就要几万斤。
劳动力欠缺,是他在这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