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1 / 2)

赘婿 愤怒的香蕉 3400 字 1个月前

第五八五章 泽国江山入战图(四)

秋末,城门紧闭的汴梁,仍处於一片紧张、焦虑又嘈杂的气氛当中。

女真人未有攻城了,城外集结而来的大军,听说也是按兵不动,朝堂上下流言纷乱,民众之间焦躁不安。有关谈判的事情,一度对外传出过消息,后来因为勤王大军越来越多,消息又渐渐被封闭了。人们期待着这场战争的迅速过去,一部分人也期待着武朝军队给女真人一个狠狠的教训,但事情一直就都被压在这个阶段,引而不发。

朝堂上的纷乱,一部分人是知道状况的。九月中旬,秦嗣源的罢相,令得许多人都有些措手不及,在主战派中,如果说李纲是一面打在前方的旗帜,那么后方的秦嗣源,其实才是能够确保旗帜不倒的旗手,然而在局势紧张,李纲声势无两的时候,秦嗣源被撤下,便实在让人心中难有好的预感。

不过,这一次的右相变动,由於来得太过突然,一时间还没有出现大家一拥而上,墙倒众人推的情况。金殿宣旨也有些暧昧,只是让秦嗣源暂时交职,并且言语用词,还有些安抚的意思。而在事情定下后,便有许多朝中大员去到秦府之中,拜访、安慰。就算是往日里政见不一致的一些大员,对於他这次的退下,其实也并不感到高兴。

歌舞昇平百年的武朝,才刚刚去掉辽国这个心腹大患,转眼间已被兵临城下。

整个情况,实在已经是无法让人感到乐观了。

此时,聚集在相府内堂的,便有几个原本主和派的大臣。例如唐恪、吴敏等人,他们本就颇有学问,与秦嗣源有很深的交情,又例如说自己算得上秦嗣源本家的御史中丞秦会之,罢相的旨意发出之后。不少人站出来试图阻拦周哲的旨意,秦桧便是其中之一,当然,阻拦虽然没有效果,意思总是到了的。

「……陛下此番涵义,不是真要罢免秦大人。实在是因为太原情况敏感。早几日在殿上,相爷避嫌,一言不发,在陛下那边,知道相爷难做。心中毕竟也是看得清楚的……」

「陛下心意,吴大人说得甚是,老朽心中,也是明白的。」秦嗣源笑着拱手接话。

一旁的秦桧倒是哼了一声:「如此说来,诸位大人便要割了太原了?」

「割是不能割,但纯粹将希望寄托於城外一战,也实在有些冒险了吧。这是京城,说句不好听的。若城真的破了,就不用想后路了?」

「战事若真的不利,自然该想后路。但自古以来,兵事讲究的是破釜沉舟,战事未起,先算好自己会败,那就真的不用打了。」

「秦中丞倒是很懂兵事,那这仗不妨由秦大人去打。在下一定支持。只是秦大人也得明白,战场上的事情。与朝堂上的事情,未必就是同一码事!」

「上下不能一心。将士如何用命!」

吴敏与秦桧两人几乎就要吵起来,一旁的唐恪喝了口茶,偏头望向秦嗣源:「明公,愚弟早言,仗不能打。不是不该打,今日之事,便是这不能打的理由。这几年来,主战之声高涨,都以为得了好时机。愚弟说不该打,人皆非我罪我,说唐某懦弱。如今这事,明公也见到了吧?」

秦嗣源拱了拱手:「呵,钦叟贤弟懦弱……愚兄是绝不存此想法的。此事你我早说过多次,今日之事为何,我也知道。但心中所思所想,也绝不会因此更改。为一国者,当机会在前,不可瞻前顾后,尽人事,而后听天命。何况此时天命未知,战阵之上,变数颇多,宗望军队,毕竟孤军深入,宗翰不离太原,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有什么机会?就凭城外那些老爷兵吗?」唐恪摇了摇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又如何。绍谦於寿张阻击宗望大军,不过区区一日便败,这房中之人,莫非还真有人相信那些弹劾奏本上说的,他是无能之将,妄自出击?打仗绝非一人之事,女真起事以来,每每以少胜多,护步达岗,其两万人便战败辽人七十万,此时在这汴梁城外的,除常胜军外,仍有主力六万,与我武朝二十万人会猎於这汴梁城外,明公真信,我武朝会有机会?」

秦嗣源沉默片刻:「只是战事,又岂能如此估算,若真要这样计算,女真十余万人南下,我朝举国之力都挡不住,是否人家南下之时,我朝就干脆投降便了呢?」

「原不该轻启战衅。」唐恪说了一句,又顿了顿,拱一拱手,「愚弟今日并非过来说此肤浅之言,战事不可如此估算,我心中也明白。只是女真势强,阿骨打在世之时,两万战七十万仍能取胜,此时阿骨打去世不过一年,吴乞买新继,宗望又是女真军魂,阿骨打之子,此战若无一个满意的结果,便要打出一个惨烈结果来。唐某心知,朝中诸位都寄望於城外一战之后,令宗望知难而退,然而,除非宗望惨败,否则绝无可能。大战一起,想要两边点到即止,不过痴人说梦……」

他面色严肃,又停了片刻:「此时他几万大军南下,虽然一路摧枯拉朽,但对於战事预期,不过是我武朝赔款割地。城外若真打起来,宗望攻城是不容易,但他绝不愿轻去,一旦耗下去,我武朝实力,只会逐渐见底,到时候他看得清楚,我武朝便是亡国之厄了!」

秦桧道:「唐大人未免危言耸听了。」

一旁因为同样身为大儒而陪同的尧祖年抬了抬眼:「亡国之厄,过去了,便是兴国之兆,此时若还不能咬牙挺住,往后让金人食髓知味,莫非就只靠割地赔款活着?」

「女真骤起,并无底蕴,万事皆靠掠夺而来。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时日一长,必生腐化,到时候。我武朝或有机会……」

秦桧冷笑:「不是比谁更好,只是比谁更坏嘛。」

唐恪看他一眼:「有些事情,摆在你我眼前,不是认与不认所能解决的,也绝不是书生意气,一两条性命的事情。这天下亿万黎民摆在我等手上。国事至此,我等只能看着眼前行事。秦兄,你今日罢相,却不是我等在圣上面前搬弄是非吧!」

他的话语之中,颇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秦桧笑了几声,不再开口。秦嗣源却是目光复杂,过得许久,方才说话。

「钦叟,你的学识远见,我素来钦佩。但此事原非权衡,乃是信念使然。你相信於这黎民苍生的责任,不想让他们受多的苦。我相信於一国一族之责任,不愿意这一国之人,如此去活。我始终相信。事情不到绝望,必有转机,若凡事都只靠计算权衡,於这朝堂之上,你也好我也好,其实都不用去做什么事情。全都拿着算筹过日子便了。」

「你我为此争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唐恪叹了口气。摇摇头,「我自知无法说服你。顽石淬火始见钢,你的想法,也并非有错。只是我朝问题,原是两百年流弊,进取必先求革新,改革无果,则进取无益。如今这局面,苦了天下百姓,苦了这城内城外的将士……我等官员,皆是有罪之人哪。」

「若无切肤之痛,岂有革新之因?」

「黑水之盟如何?革新又在哪里……」

书房之中,絮絮叨叨的,是几位大员坐而论道的声音,在这沉甸甸的城里,也有着沉甸甸的重量。而此时的汴梁城外,牟驼岗女真大营之中,晚秋的风,正在呼啸着吹进来,军营大帐,宗望以及一众将领,正在开会。

「……粘罕大帅在书信中说,太原如今仍在武朝之手,一时难取。武朝西军已动,对其虎视眈眈,西路军若贸然难下,武朝大军猝然发难,极有可能隔断南北通路,武朝虽弱,但仍有几支可战之兵,若我军全数被困於武朝腹地,实在不智……」

大帐正中,作为阿骨打次子的完颜宗望端坐在帅位上,自有股不怒而威的气势,周围的座位上依次是完颜闍母、完颜昌、汉军都统刘彦宗、赛剌、术列速、活里改等将军,投降过来的郭药师等人也居於末席。

「让西路军南下策应的命令,我已连发数道,但看这情况,粘罕暂时是不肯过来了。」让人传达完粘罕的意思后,宗望开了口,「如今有人说我军孤军深入,武朝屯兵数十万,号称百万,阻住黄河去路,便想要逼降於我……」

他说到这里,嘴角挑了挑,微微一笑,周围便是一团哄笑。

「武朝人,跳梁小丑。」宗望等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凶戾,拳头打在了前方的桌子上,「我女真雄师,打的从来就不是什么顺风仗!武朝人在黄河边聚了区区二十万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竟以为我军会怕。谈判条件我已给了他们,他们当然不会答应,如今既然确定粘罕不会过来,我们也不必多等了!」

他的话语停下,抬起手:「诸位兄弟,我们便想像如何在这汴梁城外,打垮他们这百万雄师吧!」

这话语响起在大营之中时,一份情报,正随着快马自北方传来,进入京师范围。

****************

进入那吵闹的院落时,岳飞看见了宁毅面无表情离开的背影。

争吵的声音还在院子里传出来。

「……说不过就走了!侩子手!无知小人!我武朝大好河山,便是被你们这些人弄垮的……」

在里面骂人的这个声音,便是那位名叫余文丰的县令。来到这里数日之后,岳飞已经弄清楚了宁毅等人所负责的事情,乃是在大军集结的同时,将汴梁附近的所有平民、粮食,悉数撤走,虽然表面看来,竹记只是协调办差,实际上背后有着相府力量的支持,这一部分才是推动整个坚壁清野进度的主力。

尤其是在女真人兵逼京城,大伙儿都忙於自己事情的时候,似乎也只有宁毅等人,在依托军队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做着这些事情了。

然而对这类事情,在眼下的环境里,不能理解的人很多。余文丰便是知道其中背景的一名官员,因为反对迁走全县居民,过来阻拦。然而宁毅只通过朝廷渠道发命令。根本懒得跟他协商,早两日,余文丰便自己请辞了县令之职,整日里过来骂人。宁毅那边则直接提拔了对方的副手上位,雷打不动地推行着整个计划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