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页(1 / 2)

薛芃看在眼里,长久以来心里悬空的大石,终於定了:“等到那时候,我希望你不要骗我,不要替她隐瞒,不要美化她,我只想听到事实。她是我的亲人,无论她曾经做过什么,变成什么样,我都会接受。”

作者有话要说:关於有亲问韩故对於薛奕的爱,集中回答一下: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能让一个人放下自我,为另外一个人付出一切,这样的过程有时候会被定义为深爱。

但我觉得,只是用两个字归纳总结,太浅了。就和生活里很多复杂的情感一样,比如亲情、友情,它们是分层次的,有差距和深浅,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付出不同,定义不同,就只能意会,体会,根本言传不了。

至於爱情,我以为这不是生活里见到的轰轰烈烈,或者相濡以沫的爱情,以爱情下来定义,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因为书本上看到的自诩伟大的爱情,都看上去有点假。这样的爱情我们有谁见过,有谁真的相信呢?

我以为,它更类似於人心里深层的欲望,用来证实自己存在过,来过,如果不那么做,心里的坎儿过不去,日夜都要受到煎熬。

那更像是某种执念,尤其是当一个人始终过着“行屍走肉”的生活,没滋没味,突然尝到了甜,感受到温暖,遇到了相知的人,这个人会额外的珍惜,会有移情作用,有的还会将对方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会对自己进行敲打。因为如果连这份执念都被拿走了,变得不重要了,那人生里就不剩别的了,又变回行屍走肉。

像是这种不顾一切的情感,一般都会在年少时种下。那时候人更纯粹,处於既懂一点人性和社会,又处於懵懂的状态。如果再早一点,还没有开悟,如果再晚一点,那就成熟世故了,已经过了刻骨铭心的最好年纪。

这就是为什么名着里白月光、朱砂痣,为爱而殉情的男女主,也都是相逢於少年时。无论对方是否真如自己内心所想的那么完美,滤镜和光环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那是自己心里的坚守,也是自己曾经干净、纯粹过,真正无私爱过的一种证明。

更进一步说,我回忆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心理学的书,没有一本书可以完整的描述爱情的模样,但是从心理学上解读,还是有比较通俗的解释:比如执念、情结、极端自恋、破坏性偏执,等等。

第165章

四人的对话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

回程的路上,薛芃始终看着窗外怔怔出神。

陆俨看了她几次,知道她为什么失落,本想安慰,却是欲言又止。

薛奕不是无关紧要的路人,不是nobody,而是亲人,既是韩故的执念,也是薛芃的。

薛芃对薛奕一向戴着滤镜,要让薛芃接受一个截然不同的薛奕,那一定会建立在打击之上,需要时间来接受。

这层道理,陆俨明白,薛芃更明白。

他们以前接触的案子,无论真相多么难以接受,当事人的家属遭受多大的打击,他们都只是局外人,要冷静客观的去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