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2)

第35章 学堂比赛

郑晖年此话一出,顿时成为满堂的焦点。这让一向不被看重的郑少爷,心里更加骄傲了。他得意的看向端礼,大有挑畔的意思。

端礼瘪瘪嘴,对郑晖年这种蠢二,表示同情。

「这孩子……」文孝帝想了想,「是郑探的儿子吧。」郑探作为大理寺卿,为人算是公正,公正之余又多了几分圆滑,手段也不错。既不往宇文霆那边靠,却也不排斥宇文婷那一系。

是个聪明人,却生了个没脑子的儿子。

「回皇上的话,正是。」端磊回答。

「那便听听他的感悟吧。」文孝帝不抱希望。

「郑晖年,你且说说你的想法。」端磊遵旨。

「是。」郑晖年仰首挺胸,很骄傲的回答,「汤后期宦官掌权,民不聊生,我国太祖顺应民意起义,也就是说民心所向,至关重要。」

「回答的不错。」文孝帝表示赞扬,「这孩子看上去虎头虎脑的,却还知道几分关键。」

「民重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之所以家事在前,便是民心所向的道理。」又一人回答。静王伴读,刑部尚书吕桦的二子吕秀文。吕秀文不愧於国子监同龄人中的大才子之名,郑晖年所言只是皮毛,以李墨染之见,未必是郑晖年自己所想,怕是昨晚做了努力。

但吕秀文却不同,一字一句,兼有自己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郑晖年代表的是太子,吕秀文紧跟着郑晖年回答,代表的是静王,吕秀文对郑晖年的挑畔,也代表了静王这系,对太子这系的挑畔。

小小学堂,这些人都不过十岁,却已经知道利益荣辱的关系。

可喜,也可悲。

郑晖年说不过吕秀文,也没有他那般好的才华,赵元浩为恭王世子,却在这时沉默。剩下的三个伴读,只有狄儒一人。

此人性格耿直,这个年纪的他,还没想到和太子一荣俱荣的关系,而御史台更是身负监察之职,狄大人更不会教育孙子拉帮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