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日光寒芒闪烁,透过勤政殿祥云纹茜纱窗,淌了一室的斑驳。
自上次徽帝在大朝会上病倒以来,这是他第一次亲政。因顾及身体状况,此番他只是小范围地召集了几位朝中肱骨。
随侍的小黄门领着几位大臣入殿,顾荇之去的时候,人差不多都到齐了。因着陈相遇刺一案和数日前在秦淮河岸对花扬的那场围杀,大理寺和刑部的人也都在场。
林淮景一见顾荇之,便做出亲厚的模样,对他结结实实地揖了一礼,关切道:“听闻顾侍郎近日来为了刺客一事茶饭不思少见外客,林某原本甚是忧心。可如今见得大人容光焕发,想是因为卸了御史监察一职,少有操劳了吧?”
林淮景这句话,问得并不是心血来潮。
之前主和派借由花扬一事,以他查案失职、泄露机密,导致线人被杀为由,向徽帝呈文弹劾,要求撤换查案人选。
他当然知道徽帝不愿,如此提议也只是用一个极端要求来施压,迫使徽帝退而求其次,罢免了顾荇之兼任的御史一职。
如此一来,主和派一直忧虑的中书令恐由顾荇之继任一事,自然短期内不会再被提上议程。
本以为顾荇之至少会出言反击,然他只是淡然地牵了牵嘴角,事不关己地回了一揖,带着恰到好处的礼貌和疏离。
林淮景对这无端被卸了力道的反应很是不满,还欲再说些什么,便听屏风后传来御前大黄门的唱报。
群臣下跪,拜见徽帝。
徽帝的气色看来已然好转了些许,但一张脸依然病倦着,行路也只能由太子和吴相搀扶。他行到御案后坐下,示意众人平身。
“今日召诸位爱卿议事,主要是为了北凉使臣一事。”
徽帝以拳抵唇咳了两声,复又道:“鸿胪寺卿报呈使臣将於两日后抵达金陵,此后的安排是否一应俱妥?”
鸿胪寺卿闻言出列拜道:“陛下大可放心。”
徽帝点头,目光扫向礼部尚书问到,“关於之前提议的春猎一事,爱卿准备得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礼部尚书将手上一份呈文奉上,“关於春猎的各项清单和细致安排都在这里,还请陛下过目。”
大黄门取来呈文,呈给徽帝。
这次春猎不仅是南祁对北凉尽地主之谊,也是太子第一次参加到这样盛大又严肃的朝务里来。
徽帝自知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对於太子的培养和亲政的渴望便愈发地明显。
太子如今才及束发,心智尚幼,顾荇之猜,这也是为什么徽帝会千方百计地想扶他上为,制衡吴汲的原因。
手指摩挲纸张的窸窣声细碎,徽帝安静地看着清单,大殿上一时空阔无声。
顾荇之垂眸,目光落在面前黄花梨木地板翕动的阳光上,看着那些光斑被风吹得微动摇晃。
面前的景象安稳静好,身在的处境却是暗流涌动。
从接手陈相一案起,顾荇之其实是犹豫不决的。
他秉承顾氏之志入了官场,一直以来坚守的都是自己的本心:不站队、不结党,不被任何党派所容,甘愿只做徽帝的孤臣,为的就是不让自己某一天,走到一个身不由己的境地。
可是他不想,不代表别人觉得他不会。
自古以来,身处高位者最忌举棋不定。
既然时局如此、造化弄人。那么,他也不介意循着那条或被逼迫、或被铺就的路走下去。
唯有先自济,才可济天下。
心绪定下来的瞬间,顾荇之抬眸看向御案后的徽帝。炽烈的阳光透过他背后的窗牖落到手里的呈文上,那只苍白而干枯的手豁然一颤。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道:“春猎所用的马匹是哪里来的?”
礼部尚书一怔,如实回答,“都是群牧司精挑细选出来的。”
“群牧司……”徽帝低声重复,语气森寒如冰。
片刻,他转头看向立於身侧的吴汲,将手里的呈文递给他,沉声道:“群牧司为了这场春猎,给太子准备的这匹汗血宝马,千金难得,实属费心啊。”
此话一出,手捧呈文的吴汲立马白了脸。
正如徽帝所言,北凉出产的汗血宝马莫说是在南祁,就算是在北凉也是千金难得之物,往往只有皇室贵胄才有。
早年在两国还没有交战之时,南祁的马市上偶能见到一两匹,但那也是万人竞价的场面。而自十六年前的北伐一战,北凉为了限制南祁骑兵的发展,早已不向南祁国内提供战马。
宋毓的马,是他幼时於易州偷偷购得,藏在王府里养大再繁殖的。
如此一来,群牧司和户部都查不到马匹来源。
如今再被混入群牧司,赫然出现在春猎清单之上,徽帝只会认为是下面的人急功近利,想要讨好太子,偷偷与北凉使臣有了私下来往。
要问一个常年病弱不理朝政的帝王最忌惮的是什么,顾荇之敢笃定,那便是下面的人越俎代庖、自作聪明。
帝王不理和朝臣不报,结果一样,但於帝王而言却是两回事:
前者是信任,后者是野心。
更别说如今还牵扯进一个身份敏感的北凉使臣。徽帝不疑有人妄图通敌叛国,都是君王的仁慈。
此问一出,满堂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