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过劳死(1 / 2)

夏逆 楚白 2749 字 2个月前

()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夏逆 ()”查找最新章节!

听到二人的对话,潘龙心中一愣,却是已经知道了那胖子的身份。

“十六年翰林院,小状元老学士……这人是张国忠。”

张昊张国忠也算是天下颇有名气的人物,此人十六岁就中了状元,而且是在郡府、州府、京城三级科举之中拿了三个第一,可谓士林俊杰。

只是他虽然文采出众,但却不知为何,始终只是在翰林院蹉跎。

民间有传说,说他中状元之后,有朝廷大员说他年轻气盛,需要磨砺一番,磨掉锐气,才堪大用。所以便让他始终留在翰林院,十多年来,也不知道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诗文,但却眼见着同僚陆续离开,甚至於比他晚进翰林院的也走了,只是他还留在这里。

翰林院说白了就是天子的秘书处,专门负责为天子作文,乃至於起草诏书之类。天下文人,无不以进入翰林院为荣。

只是……一般来说,文人在翰林院供职五六年之后,就会离开翰林院,担任其它官职。如张国忠这种在翰林院十六年的,整个大夏历史上,却也寥寥无几。

好在他还没成年就中了状元,年轻得很,倒现在也算是个年轻人,似乎好像……也耗得起?

潘龙早就听说过这人的故事,却不想今天亲眼见到了这位“小状元”本人。

(我记得天下盛传大小张,大张自然就是扬州侯张鸿张国栋,小张便是张昊张国忠。二人都是状元,但人生际遇却大不相同——当然,大张乃是横扫同代的文坛第一人,除去没有考武科之外,囊括八科状元,才能冠绝古今。小张虽然少年英才,但比起大张来,终究还是逊色一筹。)

(却不想……故事里面那个少年俊杰,如今却也是个胖胖的中年人了。)

潘龙心中感叹,忍不住竖起耳朵,仔细听张国忠和同僚的对话。

听了一会儿,二人只是谈一些文章和感慨之类,却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又过了一会儿,这两人买了书离开。潘龙也随便选了几本书付帐,无声无息地远远跟在后面。

片刻之后,两人走进了一个小酒馆,

点了些寻常酒菜。

潘龙在隔壁的酒馆靠墙的地方坐下,也点了些酒菜。

他实在有些好奇,这位小张状元究竟都会聊些什么呢?

过了一会儿,大概是多喝了两杯,那个年青的翰林学士问:“国忠兄,最近的事情,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古怪?”

“古怪?”张国忠反问,“什么事情古怪?”

“朝廷说武成王只是受伤,但却不曾有谁再见过他老人家……”

张国忠笑了:“武成王乃是修成不死之身的人物,若是寻常的伤势,他大概吃顿饭、睡一觉,就能恢复得七七八八。对他来说算得上‘重伤’的情况,至少也要修养个三五十年吧。这才短短一两个月,我们见不到他,才是正常。若是他在这种情况下都硬撑着见客,那我反而要担心他是不是伤势过重已经难以治疗,在强撑着假装呢。”

他这说法倒也颇有道理,如果不是当初潘龙亲眼看到武成王帝苍穹被老师毕灵空以摇光弓星散箭射死,只怕都要相信他的话。

那年青的翰林学士显然不曾如同潘龙这般有准确的情报,他沉吟了一下,便赞成了张国忠的意见。

然后他又说:“如今朝廷忙於缉拿乱党,变法之事却拖延了下来,让人多少有些担心啊!”

张国忠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可对朝廷来说,维持自己的威严,是天下一等一的紧要大事。若是朝廷维持不住威严,只怕各地便要乱象四起。相比之下,变法……拖上一拖,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这我就不赞成国忠兄的说法了。我以为,变法之事如今正在关键时刻,要是拖延太久,失了锐气,只怕事情就未必能够做得好了。”

“拖延太久失了锐气?此话从何说起?”

“变法乃是牵涉到全天下,牵涉不知道多少人的大事。其中因此利益受损的,大有其人。朝廷之前能够逼得他们让步,殊为不易。可若是拖延太久,这些人互相联系起来,做一些阳奉阴违的事情……变法的形势怕是就要糟糕了!”

潘龙听得暗暗点头,觉得这人不愧是翰林学士,真是颇有眼光!

张国忠却笑道:“你想多了。变法乃是百年大计,本来就不需要那么着急的。昔者有民谚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鱼,勿要乱翻’。要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扫荡弊端,本来就应该逐步逐步地做。想要一口气全都做好……依我看,反而会让各种矛盾在短时间内激发,到时候收拾起来怕就不大容易了。”

听声音,他似乎是喝了一杯酒,然后继续说道:“像现在这样,拖一拖,让彼此再谈上一谈,乃至於将来先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达成妥协,随后慢慢扩展到其它地方。最终花上三五十年完成整个变法,才是治国的正道。”

那年青的翰林学士立刻反对:“国忠兄此言差矣!殊不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么?虽然变法也许当真是长久之计,但开头的这一波却最为重要,正应该趁着锐气勇猛精进,一口气把最重要的几件事都办完。就算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将来慢慢收拾。”

他又说:“我以为,变法犹如治病。对於那种身体还算强健的人,总归是要先下一剂猛药,将病情扭转过来,然后再慢慢调理。”

张国忠轻轻一笑,说:“也许你说得对,我却是年纪大了,失了锐气。朝廷的将来,还是要看你这样的年轻人啊!”

潘龙不由得皱了皱眉,这张国忠的话听上去是服老认输,但仔细揣摩,却觉得话里有话,似乎是对朝廷颇有怨言的样子。

……当然,他对朝廷有怨言,也是应该的。莫名其妙就被“磨”了十六年,好比一个人年轻时候考了公务员,在单位当领导秘书,结果一转眼十几年过了,多少跟他同一届的乃至於比他年青的,都已经陆续升迁,只有他始终还是原来那个秘书,看上去似乎要把这秘书做到天荒地老——这是个人就该有怨言才对。

赏罚不明,何以服人!

那年青的翰林学士显然没想到这一层,又或许他想到了,但故意装作没想到,二人接下来又闲聊了一些别的事情。

那些事情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大多是翰林院内的趣事,以及对朝政的讨论。

在这些事情上,双方倒是没多大分歧。

又过了一会儿,两个人大概是渐渐喝醉,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所说的内容,渐渐有些犯忌讳的意思。

突然间,潘龙听到张国忠说:“……唉!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考虑的,变法如此大事,该当由太子殿下亲自负责才对啊!”

“国忠兄此言有理!变法乃是震动天下的大事。若是失败,自然一切休谈。但若是成功,这主持变法之人立刻便能得到极大的威望……若是太子负责此事,对他将来登基大有好处。而如今却是由二皇子负责,唉,也不知道事情会怎么样啊!”

“是啊,让人担心啊!”

“国忠兄,你觉得……会不会是陛下他……想要换个太子?”

听到这话,潘龙不由得精神一振,忍不住微微侧耳,更加细心地倾听。

张国忠却没回答这话,而是趴在了桌子上,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哈哈!国忠兄年纪虽大,酒量却不大行啊!你醉了,醉了!”那年轻的翰林学士哈哈大笑,然后又大喊,“小二!结帐!再找两个靠谱的人,雇一架马车,送我和国忠兄回书香坊!”

片刻之后,一辆马车载着二人离开,朝着南夏城文人聚居之地“书香坊”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