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总结(1 / 2)

禁区之狐 林海听涛 11874 字 3个月前

又到了给这一卷作总结的时候了。

一不小心这一卷就写了一百二十二万五千字。

是字数最多的一卷。

从一月中旬写到七月中旬,足足六个月,半年。

导致本书的总字数也突破了三百五十万字。

不过本书并不以字数来决定剧情走向和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三百五十万字并不代表着小说接近尾声,实际在我心中的故事才刚刚过半呢。

毕竟胡莱和他的伙伴们才第一次参加世界杯,怎么就可能迅速收尾呢

那岂不是白瞎了前三卷的铺陈

总之大家要有耐心,说来话长,这真的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我力求在这个故事里把我这些年的思考和想说的话,全都写出来。

毕竟这对我来说,是我在将近二十年网络足球小说写作生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的作品,我不会敷衍了事,也不会为了完本而匆匆烂尾。

哪怕有人说我水,说我写的啰嗦,我也还是坚持。

因为在我写完了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其实那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世界。

说回第四卷。

先说最近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情节,那就是世界杯最后中国队3:3战平巴西这个结果。

其实在写世界杯剧情之前,我就一直在犹豫,在苦恼。

那就是我有没有勇气详细的写一场“失败”。

这个“失败”不是某一场比赛,而是这一整段剧情因为没有小组出线,没有产生爽快的最终结果,所以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无效情节,自然就是失败。

我以前不是没写过失败,毕竟我还没写过一个从未输球的故事。

但以前的我在处理这些失败剧情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些更新技巧或者写作技巧来把失败模糊化,规避掉这个“雷点”。

比如一笔带过,用较短的篇幅尽量把这事儿揭过,或者直接调时间线,专业就是半年后,主角已经遭遇挫折,准备打脸了。

比如胜者为王里面常胜从瓦伦西亚转去执教罗马,结果在罗马遭遇滑铁卢,只待了半年就被赶出门。我就直接用新闻回顾的方式简单交代了一下,把描写重点放在他选择去拉齐奥打罗马脸的剧情上。

因为我知道读者们不喜欢看虐主,他们也清楚虐主其实是为了让后面主角打脸回来,属于欲扬先抑中的“抑”。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为什么要把笔墨浪费在挫折剧情中给大家添堵呢反正挫折也不过就是为了给主角制造打脸的理由而已。

那就直接写反手打脸的部分好了。打脸的理由给到读者知道就行,不用详细写。

这样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成绩也好看。

直到现在,这种处理技巧也是对的,确实是这样。商业小说嘛。

想当初我写冠军教父的时候,详细写了托尼唐恩的第一届欧冠决赛,非常详细,赛前赛中赛后然后让诺丁汉森林代替阿森纳,重复了一次2006年欧冠决赛的剧情,输给巴塞罗那。

我当时这么写的时候其实很爽,尤其是最后托尼把银牌扔给一个小球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爽爆了

但是发出来,被读者骂得狗血淋头。

骂得有多惨呢

惨到就连跳舞都看不下去了,跑来我书评区发了一篇长评帮我解释,为我站台替我说话

然后他跟着我一起被骂

别看现在很多人说冠军教父是最经典的足球小说,但实际上一直到连载结束,对冠军教父的评价都并没有现在高,在当时是比不上我们是冠军的。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

小加文的死导致冲超失败、被解除一线队主教练职务后竟然没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是重回青年队执教、欧冠决赛遵循历史的惯性输给巴塞罗那、和唐的重逢相遇,等于多了一个人知道主角穿越的秘密、突发心脏病强行制造挫折打压主角、和俱乐部老板决裂离开诺丁汉森林、再腆着脸重回诺丁汉森林其实有很多剧情在当时都是雷点,争议不断我不是说以现在的网文节奏去评价,而是就在当时的那个网文审美体系下,这些都是不讨读者喜欢的东西。

至于说我水的留言书评那就更多了

至于我们是冠军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当时大家还算宽容,放到现在,估计光是张俊的那个圣母性格就足够恶心走很多人更不要说我竟然还让杨攀在中国队和日本对比赛的时候故意输球,就为了搞死当时的中国足协大领导想想现实中国足1:5输给泰国青年队,逼迫卡马乔滚蛋所引发的舆论风波,就知道这个情节是多么的“剧毒”

所以写了十七年足球小说,商业小说,我很清楚哪些东西是雷点,最好不要碰。如果一定要写,也应该用什么技巧掩饰过去,尽量降低读者的不适感。

因此我才在世界杯剧情之前反复犹豫很久

我究竟敢不敢详细地写一场“失败”

根据我的经验,我知道让中国队世界杯小组赛出局,是肯定会让读者不爽的是的,这本小说和其他的足球小说不一样,其他足球小说读者纷纷要求作者不许写国足,我这本大家却纷纷要求我写国足的时候再大胆一些,再yy一些捂脸。

这当然也说明其实我把书里的国足写活了,写的让人愿意对他们寄予希望了。

这其实对我是一种赞扬。

但同时,也给了我巨大的压力。

如果我没让中国队小组出线,会不会引来恶评如潮

当然,虽然有这样的顾忌,我也没改变大纲说要让中国队小组出线。

在我一开始的设计中,中国队的第一届世界杯就是打完小组赛就打道回府的。

我犹豫的的只是敢不敢,而不是要不要。

写还是要写的,而且要详细写。

写一届注定没有结果的世界杯。

最起码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结果的。

但其实在我心里,我知道这次世界杯虽然没有打进淘汰赛,却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失败。

这一点我在施无垠的述职报告那章就借他的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够给未来的国足留下火种,那就算失败也是值得的。

但怎么定义这个“失败”

就像有读者说的,打进淘汰赛,然后遇上法国,干脆利落地输掉也可以接受。

这种当然是失败。

只是我觉得对于中国队在本书中的世界杯这条主线来说,这样不算失败。毕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就能打进淘汰赛,而且还是输给了强大的法国队,怎么能算失败呢

简直是一场“光荣的胜利”。

这样一来,读者们从情感上来说不会有丝毫觉得可惜的。

因为输的很正常,就该输。

我所谓的“失败”应该就是有遗憾的,让人觉得不应该这样,其实应该可以更好,太可惜了,有点憋气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不是和读者对着干吗

我当然不是和读者对着干,禁区之狐毕竟本质上还是一本爽文啊

只是我认为这届世界杯上的“失败”对于书中这支国家队,这些国脚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牵扯到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成长了。

所有人都在成长,胡莱在成长,胡莱爸爸在成长,谢兰在成长,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在成长。

利兹城这支小球队也在成长。

中国队、中国足球自然更在成长。

在校园篇里我已经通过校园足球的发展描述了中国足球的改革和成长。

但这还不够。

落到“国脚”这个群体上,其实是没有成长的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他们只是一群由个个角色组合而成的群体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共同意识。

但他们不可能一直这样,在未来他们势必是要成长起来的,要有变化。

这正成长不是实力上的成长,而是内心的成长。

陈星佚、张清欢、罗凯、王光伟、夏小宇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在增长,内心也在变强。可这是作为“职业球员”,而不是作为“国脚”,两者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职业球员踢球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目标和理想。国脚踢球则是为了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有读者说让他们不爽的原因不是中国队不能小组出局,而是出局的方式,感觉太容易满足了,没有求胜心,提前认输了,在平局和输球都是出局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

这让他们觉得这支球队根本没有一颗“冠军之心”,那章标题就像是莫大的讽刺。

我得说这位读者说的非常对,呈现出来的中国队确实就是这样的,也是我希望写出来的效果让你看出这些东西,那说明我写的还挺好,目的达到了笑。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本书写到现在三百五十万字了,只有主角胡莱明确地说过他的目标是捧起世界杯。

其他人,哪怕是王光伟、张清欢、陈星佚、罗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来自己在国脚生涯中的目标和野心。

第三卷第117章“胡莱的野心”里,我就借用胡莱和张清欢、丁元海三位国脚的对话表现了这种差异。

丁元海觉得这次就算没进世界杯也没什么,反正以胡莱他们的能力,下一届世界杯预选赛肯定有戏。

但胡莱却着急,因为再过四年,欢哥就二十八岁了,二十八岁职业生涯正值壮年的欢哥却只能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积累经验。

这不是浪费吗

他希望中国队能够届届参加世界杯,这样欢哥的天赋才不会被浪费。

他的这个野心吓住了没什么远大志向,只想把眼前比赛踢好的丁元海。

也让张清欢这个曾经的国内头号天才失神因为中国队次次都能参加世界杯会怎么样,就连他都想象不出来。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没这个意识。甚至连去踢世界杯,他更多都是为了完成爸爸的期望。

这届世界杯的中国队里那些老球员,诸如江万庆、姚华升,他们的表现也很出色,我花费了一些笔墨描写他们的坚持和表现,也描写了他们在面对平局的时候的欣喜。

对于他们这些这届世界杯很可能将就是唯一一届的老球员来说,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成不成长无所谓,他们以后怎么样也无所谓。

而现阶段的国家队球员大多数其实和他们一样,在世界杯上并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胡莱那样明确的目标说我要拿世界杯冠军。

他们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能参加一次就足够老子吹一辈子牛逼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能够3:3逼平巴西队就是老子的高光时刻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世界杯不败我的职业生涯就无怨无悔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张清欢、王光伟他们当然不会只参加一次世界杯,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同样缺乏自我意识,并不觉得这次小组赛没出线是失败,或者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世界杯小组出线。

因为代入到那个世界中去想一想,就会觉得其实以中国队在这届世界杯上的表现,已经足够让国人感到骄傲。

假设,假设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2:2战平哥斯达黎加,1:1战平土耳其,3:3逼平巴西,然后小组出局那么请问作为球迷的我们是该骂他们在对巴西的时候最后时刻收缩防守只想保住平局的做法是提前投降,还是高呼“国足牛逼”

最后没出线,肯定会有人觉得遗憾,惋惜是肯定会惋惜。但要说遗憾和惋惜就会转变为指责这些球员不够拼、丢人现眼,像有些读者那样说很过激的话,认为国足给他们强行喂屎我觉得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平心而论,这些球员在书中的想法和表现都是正常的有读者说在明知道拼一拼就能出线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

问题就是球员们不认为他们应该去拼出线资格,他们就满足于现状了。

况且客观上,当时的中国队已经精疲力尽,最后能够扳平比分都很不容易了。确实也没有余力再去进攻争取抢一个球他们仅剩的所有的力气都只能拿来防守。

他们没有拼到最后吗他们拼到最后了,只不过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压榨一下自己,没有再逼一逼自己。

因为当时的他们对平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不觉得平局有什么不好的。

但那些读者们的批评错了吗

没有。

毕竟我们是俯瞰他们的上帝,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他们其实是可以去冲击小组出线的。

而且作为小说读者,我们对这些被寄予感情的角色有更高要求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像战士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希望他们拥有崇高的目标和追求,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代表足球运动中可贵的体育精神

这没有任何问题,合情合理,而且也应该这么要求毕竟我们看小说就是为了欣赏那些人类中伟大的英雄主义。

所以大家才会在中国队最后时刻没有拼死去搏一个出线名额感到不爽。

觉得他们辜负了自己的期待和信任。

他们确实应该这样,也确实会最终变成这样。

但不是现在。

因为成长。

他们不是一出场就具备高级趣味、崇高目标、坚定信念、强大执行力的完美角色。

他们是有自己的私心、各种缺点、历史局限性的活生生的人。

在第一届世界杯中,他们还是懵懵懂懂的,觉得能参加一次世界杯就很好,觉得能够逼平巴西就能吹一辈子牛,他们没有胡莱那样吓死人的野心,或者说他们内心其实也不认同胡莱的那个目标。

胡莱肯定也知道,所以他从不拿自己的目标要求别人我确实也没写过胡莱像个传教士一样把自己内心的理想逢人就说,到处劝人和他一起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为了拿到世界杯冠军去拼吧因为那是一种道德绑架。

他们在球场上的拼劲,不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我觉醒,而只是因为他们是职业球员,他们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既然上场就要好好踢。

仅此而已。

而说句难听的话,就这么最基本的要求,现实中不少球员都很难做到不只是国内球员,世界范围的球员都是如此以至于大众媒体舆论还是会经常宣传称赞某某球员的“职业精神”。

说白了,还是那种“好不容易参加一次世界杯,如果不全力以赴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小格局。

并没有“我要改变中国足球未来的”的深刻自觉。

所有批评的读者对他们这支球队的批评都是对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低级”的人。

实际上大多数职业球员其实都是这样的人,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也不具备太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目标。

别说球员们了,就连书中的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也都还没有这样的自觉,通过洪仁杰的口,我表达出来中国足协的态度就是“下一届要是还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就好了”就是说中国足球的管理者的目标也仅仅只是还能再参加世界杯。

当然,其实也没错,毕竟此前的中国足球连参加一次世界杯都几乎不可能。也不可能要求他们突然就爆发出野心这一点其实他们不如邻国日本的足球管理者。所以他们的格局其实也是小的。

也因此无论是现实里还是书中的日本足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亚洲足球的老大哥。

而书中的中国足球经历了改革,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也确实没那么容易转变过来。我也不想写个一场改革就能突然洗心革面,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完美足协出来。

如果有读者说“我就没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我看这段剧情的时候觉得很自然,完全可以接受”那也没错,很好的。

因为如果真的是融入这个书中世界,把自己代入成书里的球迷,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当然会觉得这个表现和成绩很好,足够满意。

我之所以没有在世界杯剧情中拼命铺垫最后他们小组出不了线,勾起读者的亢奋情绪之后还没有以“上帝”视角来点评,为小组三连平无法出现的结果给读者做心理建设其实就是为了不打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甚至包括我为什么事无巨细地写这三场比赛,当做是文字版比赛直播那样写,把一些既没有产生进球,也不是比赛转折的片段写出来这都是为了让读者看小说真能有像是在看一届真正的世界杯比赛那样的感觉。

所以看见大家的书评区、本章说里算分我很欣慰像不像现实里大家费心费力给国足在四十强赛里算分那样

我想大家能够有这样的反应,说明我是真的把这支球队写真实了,写的让大家愿意接受他们,愿意为他们在世界杯中的命运感到既担心又期待。

关于对能否小组出线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其实是成功的。

有的人沉浸到不能接受中国队最后没拼那一下子。

有的人沉浸到觉得以中国队的能耐,能够3:3逼平巴西队已经心满意足。

不同角度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自我不同认知。

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书中。

再说回到小说本身,继续说说我的种种伏笔和隐喻

书里我把那个足球取名叫做“冠军之心”,还让贺峰专门解释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为了称赞他们有一颗冠军之心吗

不,是因为之前的这群人并没有一颗冠军之心

他们需要这颗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为“冠军之心”的足球给了胡莱,也是给中国队一颗“冠军之心”这是我留在书中的隐喻。

就像是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的躯壳中,被注入灵魂,放入心脏,他们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来完成蜕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