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殷元魁只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韩德厚是凉州刺史,如果他的燕云十八骑的大力协助,此战不可能如此之快的结束;
第二,李刚派遣出来的八万燕王军,是燕王军当中的精锐,在这一战当中,其损失惨重,伤亡过大半;
第三,燕王李刚是藩王,是皇室成员,他之前为何起兵,暂且不去说,朝廷那边自有定论,而燕王军在战场的表现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更何况,在战争结束之后,燕王送来了海量的急需物资,让炎军少死了很多人。
有了这三个理由,原本对此有意见的人,也只能选择保留意见,至于有没有被殷元魁说服,那就未曾可知了,不过,这也不重要了。
在军功的划分问题上,众人的意见不算大,但是,所有人都感到奇怪的是,好几次议事,殷元魁都不曾提起许一凡,这很不正常,像太医院那些人,都拿到了一定的功劳,而许一凡却没有。
对此,有人曾经提出了疑问,只是,殷元魁含糊其辞,三言两语就岔过话题,没有谈起这件事。
殷元魁的这种态度,让所有将领一头雾水,心中疑窦丛生,有人认为这是殷元魁不喜许一凡之前在西征军当中大权独揽的行为,这是打算给许一凡穿小鞋,也有人认为,殷元魁这么做,主要就是不想给许一凡分功劳,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殷元魁之所以不提许一凡,是因为许一凡立下的功劳太多,不好拿出来说,也无需拿出来说,毕竟,在这几次议事当中,还有很多功劳是没有切割划分的,而这些功劳都跟许一凡有关。
至于这些将领心中在想什么,怎么看待这件事,殷元魁不甚在意,在议事结束之后,他就详细的一封关于西北战局的详情奏折,把炎军当中大大小小将领的功劳,都一一写下,然后送往长安。
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殷元魁需要处理的就是大战之后的善后事宜,而其中除了伤员的救治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安置工作。
大战是打赢了,可死的人太多了,很多将士的遗体,都无法找回,也无法找全,而那些找回来的遗体,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就地焚烧,而是收敛起来,放入新打造的棺材当中,逐一送往西洲城。
在西征军第一次击溃西域联军攻打康城之后,去往后方的汤芮,按照许一凡提出的意见,殷元魁和李承政联合下达的命令,汤芮命人在西洲城的西凉山上,建立了一座石碑,石碑劈山而造,矗立在西凉山的山顶之上。
石碑在竖立起来的第一天,就有战死将士的名字,被镌刻在石碑之上,排在第一名的,正是前任镇西大将军秦嘉涆,而在那之后,是炎朝第一次西征时候,战死沙场的二十万将士的名字。
石碑很高,也很大,负责开凿建造石碑的,是西北三洲的百姓,而刻字之人,是从中原各大洲内赶来的书法大家,以及各大书院的儒家弟子。
西凉山是西北三洲最大,最雄壮的大山,其高度和雄伟程度,仅次于军事要塞玉门关,而西凉山位于西洲和凉州的边境,在西凉山被开凿之前,燕王起兵之际,面对这一举措,他并没有阻拦。
西凉山,有石碑四十万,石碑之上,刻有战死将士的名字,籍贯,出生日期,战死日期,以及其生平战功,石碑建造的时间很短,至今都才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可是,其投入的人数,却空前巨大,足足有上百万的徭役参与其中。
四十万石碑,四十万将士,静静的躺在西凉山,他们面朝西域,永远的看着西方,也镇守着这片无比贫瘠的土地。
西凉山碑林的建造,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然而,从其建造之初开始,没有要朝廷的一两银子,都是西北三洲豪阀、世家、百姓资助建立的,其中以燕王李刚出资最多,这也是为何在战后,炎军对待燕王军还算友好的原因之一了。
当然,单靠贫瘠的西北三洲,远远是不够的,在西征军第一次击退西域联军之后,关内的百姓就得知了此时,然后,各大书院的先生牵头,然后再说服各州各郡的豪阀、世家,以及诸多江湖门派,开始集资。
短短数月时间,就为西凉山筹集到了两千万两白银,这可是相当于炎朝大半年的税收,而这些还只是在决战之前筹集到的银两。
在北宛城一战之后,朝廷除了增兵十万之外,还送来了西征军的一年的军饷,除此之外,在康城面对安德烈猛烈进攻,情况危机的时候,有两千两白银送长安直接送往西凉山,用于建造西凉山的碑林。
一场决战之后,西凉山又多出了二十多万的石碑,西北参差百万户,其中多少铁衣裹枯骨
如果说安寿岛上安寿山的石碑,是许一凡为麾下军团竖立的石碑和战碑的话,那西凉山上的碑林,就是西北百姓为镇西军竖立的石碑,竖立的功德簿。
西凉山碑林的建立,也为后世开创了为一国将士建立纪念碑的习俗,纵然生前寂寂无名,可死后却可流芳百世,这也导致,在不久之后的一场史诗级的浩劫当中,有无数百姓参军入伍,有无数读书人弃笔从戎,有无数江湖豪侠,提剑战沙场。
玉门关,是中原抗击外敌最后一道防线,在玉门关内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西北寒苦,贫瘠,可这里却始终有百万户的百姓,在此生根发芽,世世代代的苦守此地。
不管中原王朝如何更迭变换,西北依旧寒苦,每当外族入侵的时候,挡在最前线的,永远都是西北三洲的百姓,他们为谁而战,为朝廷而战还是为中原而
都不是,他们是为自己而战,为那些慷慨赴死的将士们而战,西北每年都在死人,天灾人祸皆有之,可死的最多的,永远还是沙场。
许一凡在走过玉门关的时候,看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他就觉得自己应该为这里的百姓做点儿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为了名声为了政治资本还是为了人心
都不是,许一凡只是想为这里的百姓做点儿什么,替他们说点儿什么,可他能做什么呢又能说什么呢在那一双双枯寂而平静的眼眸注视下,许一凡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少很少,能说的话,微不足道。
中原王朝更迭无数次,战火燃烧了无数次,西北人却依旧坚守在这里,始终不曾后退一步,因为他们无路可退,中原再好,再如何的繁华喧嚣,终究不是自己的家,生在西北,长在西北,死在西北,这就是西北人一生的宿命。
为何许一凡在来到西北之后,还未曾进入康城之前,就把自己麾下的所有兵团都调集过来,难道他只是为了借此进入庙堂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大炎,成长在大炎吗
是也不是,许一凡只是觉得,西北死了这么多人,都不曾后退,那是不是也该死一些中原人了,如果要死人的话,那就从许一凡的军团开始,我一介布衣,一个商贾之人,尚且可以死在这里,那作为中原统治者的大炎王朝,是不是也可以死在这里呢
xbi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