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理又在村里待了两天,才带着给其他人的物品离开,每天傍晚小长风都在院外大树下和大家吃烤肉,吃稻田蟹,背包里的牦牛肉藏香猪已经被小长风强行取出,代价就是趴在土里多躺了一会,被砸倒的力量一次比一次威猛。
八月中旬,李峰载着小长风文文和殷老爷子于老爷子去了黄土高原看望老友。两年没有了老兄弟音信的殷老爷子突然收到了老兄弟的同村寄来的信件,这位同村老人找了村里识字的少年写的这封信,发黄的信纸上用铅笔写的内容,有的复杂的字是用圆圈来代替的。这位同村在信里说了老兄弟去年已经卧床不起,现在怕是撑不了几天了,这位同村是在一个铁盒的信件里找到殷老爷子的地址,其他人的地址也同样寄去一封。信尾的日期已经是十天前了。
殷老爷子和于老爷子立刻收拾启程,在村里当咸鱼的李峰文文小长风被老爷子拎着上了路。李峰夜里也未休息,补充了提神的果仁精乳,天亮时已经进入了秦省的地界。在服务区加了油洗漱一番吃了早餐后,继续赶路。
两位老爷子看到路牌上的名字都莫名的激动。数十年未再踏上的土地,让俩人熟悉的如数家珍。
殷老爷子“这个当年的小县城,现在都成大城市了”“那个村口老班长带着站过岗”“那个山包当年”
于老爷子“后面那间窑洞做过临时手术室”
俩位老爷子像是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面容都显得年轻,一时又会默默无声良久
拐了几个弯路,在黄土山区,沿路都是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又不破坏生态的窑洞式民居。在山脚到山顶是一排排的窑洞在苍黄的世界里别有韵味。
在一个远
离城市的道路崎岖的山里找到了牛家村,李峰将越野车停到村外山脚的空地,去找人打听杨家老爷子的住址,一个扛着捆枯枝的中年村民放下枯枝领着几人沿着土路往里走,几个老人和孩子端着饭碗在村口看停放的越野车。
空气中飘着炊烟和食物的味道,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朴素的饭菜散发的香味勾起了小长风的食欲。
小长风背着于爷爷的药箱,李峰和文文也都背着大包跟在两位老爷子的身后,听着两位老爷子用当地方言和中年村民说着话,因为两位老爷子都穿着白色汗衫,军绿色裤子和黑色手工布鞋,又回说当地话,中年村民黝黑的脸上看着腼腆少了些话多了起来,小长风勉强听懂几句,李峰在后面小声给俩人翻译,说杨家老爷子已经不进米水了,一直是老村长在守着,昨天一早来了两位老爷子接手了照顾杨老爷子的。
走到村子另一边的一个山脚到了地方,老旧的院子里有三间窑洞,能看得出只有中间的窑洞的窗棂还算完整,旁边两间的没有住人,院子里有颗不晓得枣树,中年男人推开院门带几人向中间的窑洞走去,开着的木门走出一位听见动静出来的老人,穿着洗褪色的军绿色裤子和白背心,手里拿着白底红花的搪瓷盆,像是要倒掉盆里的污水,看着进了院子的几人,盯着殷老爷子,揉了下眼睛试探问道“德子哥是你吗”
殷老爷子点头“秦子,是我。”上前紧紧抓住老人的肩膀,小长风看到老人的眼圈红了。老人看向于老爷子“于于大夫”
于老爷子也点头道“是我。”
秦老爷子将手中的搪瓷盆放到一边地上,拉着殷老爷子和于老爷子往窑洞里走,一边喊道“福祥杨哥德子哥来了,于老哥也来了”
李峰谢过带路的中年人,送中年人离开,和
小长风文文在窑洞门口看里面激动的几位老爷子,小长风看到于爷爷给躺在土炕上无法说话,眼神浑浊的枯瘦老人把脉后对殷老爷子摇摇头,秦老爷子和冯老爷子早已经知道杨老爷子的油尽灯枯没有说话,几个老人在杨老爷子耳边絮絮叨叨的说着话,李峰文文小长风悄声到院子的角落里生火做饭,殷老爷子请赶来给请老爷子和冯老爷子送午饭的牛老村长给杨老爷子做了一碗浆面鱼鱼,就是这位老村长给几人寄出的信件。
小长风三人给几位老爷子做了午饭。正值盛夏,三人和四位老爷子牛老村长在院子里一同吃了午饭,下午的时候殷老爷子给杨老爷子喂进了两口浆面鱼鱼后,杨老爷子安然辞世。几位老爷子红了眼睛却平静的安排杨老爷子的后事,牛老村长带着村里的后生张罗了老人的白事。
将杨老爷子的铁匣子给了几位老人,里面是一摞发黄的信纸和几枚军功章,摩挲手中的军功章时,几位老人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