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盾构机(1 / 2)

五月份的时候夏得到一个消息,行远入选了中国工业大奖的最后一轮过具体能获得什么奖项并不清楚。

中国工业大奖总共分为中国工业大奖、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三个层次的奖项。

其中中国工业大奖才是最具分量的大奖,它囊括了煤炭、机械、钢铁、石化、轻工等12个工业门类,也就是说,机械类只有一个名额,而工程机械只是机械的一中。

所以行远的竞争者并非只有工程机械行业的同类企业。远夏知道,上一届许工机械获得了中国工业大奖,这一届肯定是不可能再把这个奖项颁发给工程机械的可能是表彰奖或者提名奖。

不过能不能拿奖也不重要在参与。

港口移动机械与风车吊车都已经研发成功,现在公司研发的重点项目是盾构机。

盾构机又叫隧道掘进机,是修地铁、修铁路和公路的主要挖掘工具。

国产盾构机出现之前构机一直都被美、德、日三个国家垄断,价格极其高昂。

上世纪90年代时,我国从国外进口盾构机,最高的一台盾构机花了七亿多人民币且机器保养维修都要专门请原公司的工程师来,对方怕中国学走技术,维修时也不许中国人在一旁观摩。

一旦机器出现什么故障需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外国的技术员过来,相当耽误工期。

国产盾构机的研发时间比较晚3年才开始,不过08年已经研发出了第一款盾构机,实现了盾构机的国产化。一台盾构机的价格也从几亿人民币降到现在一亿多人民币。

远夏知道,这个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少国内厂家已经投入研发了。

行远起步的时间比较晚,12年才开始成立盾构机研究所,到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

之前由于要研发移动港口机械与风车吊车,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如今那两中机械已经研发成功,所以现在可以全面攻坚盾构机了,争取三年之内产品落地。

之所以还需要三年,还是经济问题,因为公司去年没有盈利,是靠吃老本维持的,今年的状况看样子还要吃一年老本,所以在研发投资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今年是行业复苏的一年,到第二季度时,销量明显就比上一年同期有些微上涨。

只要撑过这一年,明年公司的经济状况就会好转,再也不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行远的经济状况还算好的,许多同行这几年过得非常艰难,比如兴越,这两年已经在举债度日了,当然,比兴越混得还惨的也有不少,有些小点的企业都快要倒闭了。

好在行业低迷的情况快要过去了。

暑假又到了,这次重阳和远秋依旧要去自驾游。这回他们还是从北京出发,经天津到山东,然后一路南下,东部省份都要去走一走。

东部省份没有太多的山路,所以他们又选择了房车,虽然他们晚上并不在车上过夜,但路途中孩子们可以在车上休息。

大人除了重阳两口子和远秋,还有索娜尔的老公,因为这次他家孩子也吵着要来,便被叫来当司机了。

孩子则是七个,除了远家的五个,还有木拉提和索娜尔的孩子。

依旧是远夏和郁行一送他们到北京,他们想着要是父亲身体好,还接到越城去生活。

不过今年老爷子身体不太好,春天的时候感染风寒,咳嗽了很长一段时间,到现在都还有些断断续续地咳嗽,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了。

远夏和郁行一都有些担心,在北京多陪了老人几天,才回越城来。

文博今年中考,考的是本校师大附中高中部。考完之后他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啥也不管,开始了自己的假期计划,每天学半天、玩半天,余下的时间搞点兴趣爱好,搞搞运动。

等到其他人都放了假,他就跟着一起去旅游。

跟哥哥们在一起,自然少不了玩游戏,当然也没少看书,毕竟路上时光漫长,也不能全浪费了。

远夏对文博看的书一般不过问,除了文博自己喜欢的类型,也会推荐一些书给他,文博会主动买来看。这个年纪,多看书就对了。

三兄弟凑在一块儿,肯定少不了交流,互相之间还会推荐点书,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几个小的跟着他们,也能学到不少好习惯。

他们一边旅行,一边汇报自己的行程和收获,玩得不亦乐乎。

偶尔远夏也会配合旅行团的计划,提前订好机票,飞过去与他们会合,一起去玩几天。

比如到黄山的时候,远夏和郁行一以及屈文渊就提前过去等了,远冬两口子和远春两口子也休假过来,一起去爬黄山,放松休息一下,顺便跟家人团聚一下。

文博中考自然不成问题,这个时候成绩已经出来,通知书都拿到了。

大家夸完他之后,又将注意力放在了冬至身上,他暑假过后就高三了,大家都想知道他打算考什么学校。

冬至说“我想过,去北京的话,清华北大人大是没指望了,大概是北师大之类的。”

他妈常乐说“北师大也是985,要是能考上当然好。”

冬至皱眉“好像听起来也很难,那北京还有什么大学历史专业好啊我够得着的。”

一群大人都皱眉想,常乐摇头“我想不起来了。”

远秋说“考不上北京的大学,那考大姑的母校吧,我们学校也是211,文科非常好。历史专业也很不错的。你回越城上大学,我们都在,多方便啊。”

文博也很高兴“冬至哥哥要是考到越城师大来,到时候就成我学长了。”

钱崇懋瞪他“可是我们三个人约好了要考北京的,你俩想当叛徒”

文博嘿嘿笑。

冬至看着他们“要是上不了北京的大学,到时候去天津上大学也行啊,天津离北京可近了。”